彩云之南,春城八月,2023年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于8月8日-9日在云南昆明如期举办。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大-白药医学中心”)与云南白药集团共同举办了此次论坛。论坛汇聚临床医学、妇女健康、骨科/创伤医学、中医药/民族药、口腔医学、皮肤科学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研讨交流先进医学理念、技术创新与服务经验,展示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共谋医药创新发展。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七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论坛开幕式上,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革伟致辞,他指出白药集团与北京大学合作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论坛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思维的碰撞必将为云南白药及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在致辞中指出,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和企业要加强有组织的产学研深度合作,畅通科技支撑全链条。基础性源头性创新要以临床为牵引,将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她希望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在做好科学前沿突破的同时,把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成对人民健康有用的产品,真正实现推动医学的发展和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在致辞中指出北大-白药医学中心一直坚持聚焦医药健康领域的前沿问题,以科研成果转化成重大科技产品来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未来将继续围绕国家需求,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等领域创新发展,担当起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云南白药集团董事、首席执行官、总裁董明指出,当前宏观经济和创新环境发生深刻调整,医药医疗领域监管呈现全新态势,北京大学与云南白药的合作对公司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云南白药将继续以研发驱动作为战略支撑,以学术论坛为交流契机,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引领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位院士专家,聚焦医药创新,把脉科技发展前沿和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希山以“复甦免疫、根除癌症”为题介绍了肿瘤治疗模式的发展及免疫治疗发展简史、实体瘤生物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指出精准医学为实体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乔杰院士围绕“全生命周期女性生育力维护”分享了精彩报告。她全面呈现女性生育力促进需要突破的众多具体环节,针对配子胚胎量质问题、子宫内膜功能减退问题、局部及整体环境稳态失衡问题详细阐述了生育力维护、形成、维持等妊娠和胚胎早期发育进程的最新科研进展,并以产后出血防控研究为例强调保障孕产妇及子代生命安全是生育力促进全过程的底线。后续,加强成果产出转化、布局自主产品研发和推进同科技前沿技术的融合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妇产生殖服务质量,保障母婴安康。
詹启敏院士以“前沿生物技术支撑生物医药创新发展”为主题,介绍了医学创新发展的前沿学科和前沿生物技术重大创新突破方向。他强调,我国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疾病、医学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是医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然途径,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源头创新,支撑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福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老中医田金洲作了题为“A-beta 假说驱动的药物研究”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在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方面,基于Aβ假说的药物设计以及Aβ假说驱动的药物价值,为阿尔兹海默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战略科学家朱兆云以“传承创新 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为题,提出了中医药发展过程中药材种植产业、药材加工、临床需求中的民族药新药开发以及中医药大师培养的关键性问题思考,并指出要注重结合健康事业、企业发展、中药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我国特色药物资源,提高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8日下午,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主任王凡教授以“核医学分子影像与肿瘤精准诊治”为题,详细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制的我国核医学领域首个1类创新药99mTc-3PRGD2的III临床试验结果,有望改变SPECT影像技术不能用于肿瘤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的现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伤口治疗中心常务副主任张龙教授作了“中医药在创面修复学中如何创新发展”主题报告,中医药在治疗各种类型的疑难伤口方面展示出显著的优势,临床上应探索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关键应用点,找到结合的桥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志教授分享了“新型PET分子探针北肿临床转化实践”,详细介绍了团队开发的新型PET分子在临床上的探索与应用,有望补充传统探针对肿瘤内在认知的不足。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分享了“新型纳米药物制剂研究”的重要研究进展,为纳米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调控策略,为口服药物递送提供了新思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主任朱世杰教授分享了探索气血康口服液在改善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白细胞降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随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教授以“老龄化和人口出生减少背景下的男性生殖健康维护”为题,介绍了我国性生殖健康领域面临的新问题,并解释了男性备孕需要营养补充剂的重要原因。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兼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韦嘉教授介绍了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在感染疾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建设和服务能力,强调了临床上交叉学科支撑医学教育科研新发展。北京大学药学院曾克武研究员通过介绍靶点发现系列方法学构建、靶点驱动的天然活性分子药理机制解析等内容,提出“中药化学生物学”新方向,并强调靶点不清是制约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亚明教授以“走进精准医疗时代的核医学——现状与展望”,介绍了核医学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关键因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杨兴教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前列腺癌探针的研究以及伴随诊断的拓展研究。
8月9日上午,论坛主旨报告主要围绕临床和药学相关研究展开。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院长、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邓旭亮教授以“牙齿敏感新机制”为主题,揭示了“离子传感”的牙齿感觉机制,并加强临床转化,研发具有操作简便、长效稳定的新型脱敏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航教授分享了题为“瘢痕疙瘩的新认知”的报告,在转录组水平探究了瘢痕疙瘩的分子特征,并从康复视角阐述了瘢痕疙瘩的预防、治疗需求及其管理方案,为瘢痕疙瘩的科学研究和诊疗康复指明了方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瘤科副主任宋玉琴教授从国家政策、医院管理及研究团队层面分别介绍了CGT研究在肿瘤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困难所在,并展示了院内细胞治疗研究的成果转化情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血管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唐熠达教授分享了“心血管代谢疾病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该研究通过大规模队列、智慧社区、心血管代谢医联体及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代谢中心的建设,为心血管代谢疾病多病共患人群提供全周期医疗服务。
接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赵翔宇教授分享了NK细胞抗病毒转化及临床研究,为预防和治疗临床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产科中心副主任刘欣燕教授分享了宫血宁胶囊减少人工流产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工作。昆明医科大学陈策实研究员以“靶向泛素化修饰治疗乳腺癌”为题,介绍了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研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揭示了泛素连接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副主任肖渊,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宁,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云南省中医皮肤病专科医院院长叶建州,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袁恺,北京大学科研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处长王坚成分别主持。
最后,詹启敏院士对论坛进行总结。他指出,当今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最佳机遇期,但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生物医药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从临床需求、健康需求出发,满足老百姓需要的健康服务能力和科技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性原创性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营造挑战性、批判性科研氛围。同时,詹启敏院士呼吁广大青年学者关注重大科研成果背后的科研思维,从而找到科研创新的思路。
本次论坛聚焦前沿科技创新、生物医药发展、打造高质量创新平台,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人民健康需求,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共享和深入思考探讨。未来,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将充分发挥北大医学的学科优势和云南白药集团的药物转化和市场优势,力争在前沿探索研究和医药成果转化这两个方面形成突破,产生一流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发展,探索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新型创新模式,真正实现医学的蓬勃发展和守护人民生命健康。